跟距骨桥流行病学
因为跟距骨桥并不表现出临床症状,故很难得到真实的跟距骨桥发病率。据研究特定人群推测跗骨联合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2%,其中23%-47%是跟距骨桥,研究表明,30%-64%的跟距骨桥是双侧同时存在,且多发生在12-16岁,多为中青年。上图为患者右足关节外型纤维性跟距骨桥MRI图像(来自参考文献3)
跟距骨桥的临床表现
跟距骨桥最常见的症状为活动或久站后足踝部疼痛,引起足部疼痛的机制有两种,一是跟距骨桥呈鸟喙样凸起,压迫邻近结构造成的疼痛;二是跟距骨桥改变了后足关节着力点和稳定性,异常应力和活动受限导致关节适应能力减弱,引起踝关节疼痛及关节退变。疼痛部位主要在后足、踝关节内侧和内踝远端。疼痛症状会随着病程延长而逐渐加重。随着距下关节活动受限程度逐渐加重,有些患者可出现跛行,有些患者可出现踝关节扭伤,甚至反复扭伤,在不平整地面会存在不稳感。跟距骨桥典型的临床体征包括内踝远端的异常骨性凸起,骨桥局部有压痛,伴或不伴有跗骨窦部位的深压痛。当被动活动距下关节时,因距下关节活动受限,可出现疼痛和(或)弹响。跟距骨桥可常引起足僵硬、腓侧肌腱痉挛、扁平足、踝管综合征等临床症状和继发病变。上图为切开跟距骨桥切除手术(来自参考文献1)
跟距骨桥的影像学检查
(1)X线片:诊断跟距骨桥的敏感性为40%,特异性为89%。
(2)CT检查:可以从不同层面、不同方向更加详尽的了解跟距骨桥的具体情况以及关节退变的范围和程度等,其诊断的敏感性为86.6%,特异性为93.3%。
(3)MRI:对于跟距骨桥非骨性联合的诊断敏感性较高。高频超声可以明确定位和定性诊断跟距骨桥,并能准确提示胫神经卡压、新生滑膜囊肿、肌腱受压移位等并发症,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
影像学检查可以为跟距骨桥做好良好的术前评估,并且有助于手术方案的制定。
上图为关节镜下跟距骨联合切除术示意图a:关节镜内后入路示意图b:关节镜内后入路体表标记c:关节镜下显露跟距骨桥d:关节镜下跟距骨桥切除后(来自参考文献6)
跟距骨桥的常见分型
按照组织类型将跟距骨桥分为:骨性、纤维性、软骨性联合。
按照部位分型为:关节内型和关节外型。关节内型联合位于前、中、后距跟关节;关节外型联合位于跟骨载距突后方、中距跟关节与后距跟关节之间的区域。
根据MRI影像,按照形态分型分为:
1)Ⅰ型(线形,有或无跟、距骨后钩),即冠状面像跟距骨联合呈线状,平行或接近平行于同层面距跟关节,矢状面像上联合处有或无跟、距骨钩状边缘;
2)Ⅱ型(距骨过度发育),即冠状面像上过度发育的距骨向下覆盖跟骨关节面;
3)Ⅲ型(跟骨过度发育),即冠状面像上过度发育的跟骨向上覆盖距骨关节面;
4)Ⅳ型(完全骨性),即关节完全骨联合。
上图为3D打印个体化截骨导板辅助治疗痛性跟距骨桥(来自参考文献2)
跟距骨桥的治疗方式
并非所有跟距骨桥都需要手术治疗,即使有症状的痛性跟距骨桥也应该从严格保守治疗开始。保守治疗的目的是减少距下关节的活动和受力,以缓解甚至消除疼痛。
(1)保守治疗
包括调整运动方式和活动量、石膏固定制动、选择合适的鞋子、使用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使用矫形器等。经过3~6个月严格保守治疗,疼痛症状仍存在或活动依然受限,可考虑手术治疗。(2)手术方式
单纯跟距骨桥切除术和关节融合术。不合并距下关节炎患者行单纯跟距骨桥切除术后效果满意度较高,优良率为50%~%。目前较为广泛使用的是Olney在年介绍的术式,该术式以载距突为中心做直形或弧形切口,暴露跟距骨桥。对于合并距下关节退变以及单纯跟距骨桥切除失败的患者、骨桥面积>50%和后足外翻>16°、后距跟关节狭窄的患者行关节融合术仍是最合适的选择。跟距骨桥的诊断需根据病人病史、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考虑,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个性化最佳治疗方案。声明:本文为原创内容,作者张成老师,仅用于学习交流---------------------
德一康护个性化功能鞋垫对足部功能受损患者进行足底三维扫描和压力数据采集后,通过生物力学分析,三维设计,3D打印而成,其主要功效是矫正下肢力线,使其回归中立位。
主要适用于:足跟痛(足底筋膜炎/跟骨骨刺),膝关节痛,髋、背部疼痛,踇囊肿-拇趾外翻,跖骨痛-足跖球疼痛,跟腱炎,胫夹,内翻扭伤,外侧痛和前足外翻畸形,籽骨炎,拇趾活动受限,儿童脚跟疼痛-骨突炎/跟骨骨突炎,胫骨结节骨骺炎,内侧膝关节炎,双下肢不等长,胼缔、鸡眼等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