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形态评定
人体形态指人体包括器官系统的外形结构、体格,体型及姿势,是身体的概观性特征。人体形态评定就是对人体外部特征进行定量化测量和评价,是人体测量学的组成部分。
评定内容
1身体姿势
2体格
3体型
4身体各组成部分
体格的评定指标包括以下五方面:1.身高
2.体重3.肢体长度
3.围度5.胸围
体型:体型是指人体在某个阶段由于受遗传、营养、环境及疾病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身外形特征。主要是了解评定对象的健康状况
人体形态评定目的:1.研究人体生长发育规律2.研究人体体质情况和营养水平3.了解生长发育异常及伤病所致的身体形态方面变化4.确定因形态变化导致的功能障碍及其程度5.为制订康复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姿势评定:
人体姿势:人体各部分在空间的相对位置,它反映人体肌肉骨骼、内脏器官、神经系统等各组织间的力学关系。人体姿势主要观测部位:头颈、肩胛骨、脊柱、骨盆、髋关节、膝关节、足部等。
正常姿势:正常的姿势有赖于肌肉、韧带、筋膜、关节、平衡功能的正常以及良好的姿势习惯。人体姿势的表现受性别、年龄、性格、身体状况、文化背景及各种病理因素的影响。
直立标准姿势的特征:1.前面观:双眼平视前方,两侧耳屏上缘和眶下缘点应处同-水平面(即耳、眼平面)上,左、右髂前上棘应处同一-水平面上。
2.后面观:头后枕部、脊柱和两足跟夹缝线处于-条垂直线.上,两肩和两侧髂嵴对称地处于垂直脊柱的水平线上。
3、侧面观:从侧向看,耳屏、肩峰、股骨大转子、膝、踝应五点一线,位于一条垂直线上。同时可见脊柱的4个正常生理弯曲:即向前曲凸的颈曲、腰曲;向后曲凸的胸曲、骶曲;颈曲和腰曲最大,胸曲次之,骶曲最小。
常见异常姿势:
前面观:
1颅骨或下颌骨不对称,可以由发育或外伤引起;2锁骨和其他关节不对称,一般因外伤引起。3.髋外旋:髋外旋表现为髌骨转向腿外铡髋内旋:髋内旋表现为髌骨转向腿内
4.膝外翻:膝关节中心在大腿和小腿中线内侧,两腿呈X形,膝外侧肌肉:软组织紧张,膝内见内侧组织被拉长。
膝内翻:表现为膝关节中心在大腿和小腿中线外侧,两腿呈0形,髋外侧旋转肌、胫后肌及胭绳肌被拉长。
5.拇外翻:表现为第-跖趾关节向外侧偏斜。多因跖骨头内侧过度生长跖趾关节脱位、拇趾滑膜囊肿等引起
6.爪形趾:表现为跖趾关节背伸,近端和远端趾间关节跖屈7锤状趾:指跖趾关节和远侧趾间关节伸直而近侧趾间关节屈曲挛缩,造成足趾中段屈曲畸形。表现为跖趾关节保持过伸状态
二、后面观1.头部倾斜2.肩下垂3.肩内旋、外旋4,脊柱侧弯5.骨盆侧倾6.骨盆旋转7.扁平足8.高弓足
脊柱侧弯:表现为脊椎的棘突在冠状面上向外偏离重心线,同时,肩和骨盆出现代偿性倾斜,可见凹侧肌肉组织紧张,凸侧肌肉组织薄弱并被牵拉。功能性胸腰段脊柱侧弯可因长期不对称姿势、优势手、下肢不等长等引起。
三、侧面观(颈曲和腰曲度介于3~5cm之间)
1.脊柱前、后凸畸形:①头部前倾②驼背③鞍背④平背2.胸部畸形:⑤扁平胸⑥桶状胸⑦鸡胸⑧漏斗胸⑨不对称胸3.骨盆前倾或后倾4.膝过伸或屈曲
体格体型评定:
対人体的整体的量度和各部位的长度丶围度及宽度等进行测量,身高丶体重丶胸围丶肢体长度和围度等指标是体格评定的常用指标。
一:常见体表标志点
1.头顶点:头顶最高点2.乳突:位于耳垂的后方3.枕外隆凸:枕骨外面中部的一个隆起4.颈点:第七颈椎棘突5.颈静脉切迹:为胸骨柄上缘切迹,平对第2、3胸椎之间6.胸骨角:向两侧连接第2肋,相当于第4胸椎下缘7.胸中点:左右第四胸肋关节连线与胸骨中心线相交的点8.剑突:其上端两侧连接第7肋,下端游离,平对胸9胸椎9.肩胛冈:肩胛骨背面高耸的骨嵴,两侧肩胛冈内侧端连线平对第3胸椎棘突10.肩胛骨下角点:肩胛骨最下缘点,其两侧连线平对第7胸椎棘突11.脐点12腰点:第五腰椎棘突后端中心点
1.髂嵴:髂骨最高突点2.髂前上棘:髂嵴前端的突起3.髂后上棘:髂嵴后端的突起4.股骨大转子:股骨颈.体交界处上、外侧的方形突起5.股骨内、外上髁:股骨下端内、外侧的两大膨大6.胫骨内、外髁:胫骨上端内、外侧的两个膨大7.胫骨粗隆:胫骨上端前方与体移行处的突起8.腓骨小头:腓骨上端的膨大9.内、外踝10.趾尖
二、身高测量
人体直立时从头顶点到足底的垂直距离反映人体纵向发育情况,是判断骨骼生长发育状况的重要依据。早晚身高差最多2cm。
三、体重测量
反映人体横向发育情况,是判断人体皮下脂肪、肌肉、骨骼、内脏器官等组织综合发育情况的依据。测量误差不超过0.1kg。
身体质量指数(BMI)1.计算公式:(BMI判断营养、肥胖、消瘦的指标)BMI(kg/m2)=体重(kg)/身高的平方(m2)
四、肢体围度测量:可以分析身体发育、营养状况及肢体肌肉的肿胀、肥大或萎缩等情况。测量注意事项:1、被测肢体肌肉充分放松2、软尺围绕肢体形成的环面应与肢体纵轴垂直3、软尺松紧度适宜(可在皮肤上稍微移动但上下不超1cm)4、四肢周径测量时将两侧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残肢周径测量:
1.上臂残端周径从腋窝直到残端末端,毎隔2.5cm測量一次围度。
2.前臂残端周径从尺骨鷹嘴直到残端末端,毎隔2.5cm測量一次围度。
3.大腿残端周径从坐骨结节直到残端末端,每隔5cm测量一次围度。
4.小腿残端周径
从胫骨外侧髁起直到残端末端,每隔5cm测量一次围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