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桩功是筋骨力和整体力的训练,而建筑也是力的运用,两者之间有着非常相似的作用原理。我从事建筑行业20年,从建筑学的角度来理解站桩的理法,给了我非常多的启示。
本专栏为从建筑力学的角度来类比站桩功,希望能帮助各位从传统抽象的桩理中感悟出相对更好理解的具体化原理。
专栏要点:
1.桩功中筋骨力的原理;
2.建筑学中的筋骨力原理;
3.桩功与建筑力学中的竖向力;
4.桩功与建筑力学中的水平力;
5.桩功中的脚下生根与以地为身;
6.桩功的筋骨力与美。
本章为第一篇。
撰文:潇湘一子
传统站桩是从古老的导引术中发展而来,所以它是以行气导血为根基来实现养身效果的。而气血之于身体,从我们传统武术的角度来看的话,血养筋,筋生力,所以就有了“力气”这个词语,气足则力大。传统站桩也由此被后来的武术家们运用到传统武术的当中,而且被作为基本功来练习,便是运用到了气与力的关系。
武术的实用目的从某方面来说,其实就是对于力量的运用,但中华传统武术更看重筋骨力,而非肌肉力(但也不是不使用肌肉力)。要了解筋骨力是什么,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筋?
01
什么是筋骨力
“筋”是一种传统叫法,最全的解释见于秦汉时期的《易筋经》:
然筋,人身之经络也。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经非络,联络周身,通行血脉,而为精神之外辅
传统的说法往往比较抽象,如果用现代的生物学理论来解释的话,筋主要分布于这些地方:
1.皮肤下真皮层的浅筋膜,又称作皮下组织,包被全身各处,富含脂肪组织和纤维,有些部位是多层分布。浅筋膜内分布着丰富的神经末梢、皮神经、浅动脉、皮下静脉、毛细血管、淋巴管等。
2.包绕肌肉组织的肌外膜、肌束膜和肌内膜。
3.包绕神经组织的神经外膜、神经束膜和神经内膜。
4.由规则而致密的胶原纤维束构成的肌腱、腱鞘、韧带。
5.由壁薄、疏松和致密结合而成的双层封闭囊腔-关节囊及滑膜囊。
6.心脏、肝胆、血管、淋巴管等所有器官的内膜、间隔、外包膜、脂肪囊、纤维囊等。
7.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的黏膜中膜及外膜、腔膜等。
8.各个脏腑器官与骨骼外膜、肌筋膜等之间牵连的连系膜。
9.髓鞘。
由此可见,“筋”是包饶全身各处,并充分相连的一个巨大网络,这与《易筋经》中的描述不谋而合。
而且筋具有相当好的力学特点,一个是有很好地弹性,一个是有很强的韧性。这样的优势,就注定他能够产生非常强大的弹性强度。
比如,我们手指上没有什么肌肉,但是有的人却能够用手指头做二指禅,可想而知筋的力量有多大。而如果我们能够调集全身所有的筋膜活动,通力协作,共同作用,所能爆发出来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
而“筋”与骨的连接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