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振泽杂文随笔选前言
文学作品是人类良知地喷涌,是作者对社会责任地担当。其方式可以诗歌去吟咏,以散文去放歌,以小说去模塑,当然也允许以杂文去秉笔直陈。
在这些文学形式中,杂文一直为大众喜闻乐见,却总是难登大雅之堂。其因是“在很久很久以前”,她曾被文人当做武器,仗义执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在与邪恶与腐朽的斗争中,展示出不同历史时期知识分子那“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凛然与特征。
今天,我们生存于一个梦境,人们都在编织多彩的人生,已不再有当年必须面对的奸诈与险恶,也仿佛不再有杂文那锋芒毕露的指向。由此,杂文就变得更加不受人待见,以至于近年在“鲁迅文学奖”的获得者中,杂文作家和作品一年少于一年,直至被扫地出门。但直到这时,人们才猛然悟出,“鲁迅文学奖”的招牌鲁迅先生,其实正是近代中国杂文第一人,同时也是那种直面人生的猛士。
笔者一向对杂文情有独钟,但并非欲以其同谁人斗争,也没有古仁人那种“忧其民”、“忧其君”的高尚。我写杂文只是觉得每当有文章流出心底、跃然纸上,就会有一种“吐了快了”的满足和舒畅。此外,每当翻看以往的杂文作品,总觉得只有用这种方式谈社会、谈自己、谈高考、谈国足,谈天说地,哪怕只是谈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能展示自己的“绰绰风姿”;方能尽显那“百无一用”的“满腹经纶”;才能卖弄自以为无所不知的“才华”,甚至觉得好像凭几篇文章便可包打下。
受制于这种自负和狂妄,笔者近年依然如故地撰写杂文,且收获颇丰。
现将其中4章134篇汇集于此。所有作品皆首发于《中国作家》,随后曾经被众多站及纸媒转载。
严格地讲,本书第四章的作品,其文体与杂文似是而非,这里有个创作过程中心不由衷的演变,是有意将主题中的“事故”改成了故事,但愿其做法能得到同仁并读者体谅。
本书尚未正式出版,只用于申报成果或文友间交流。
2013年10月于北京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