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精准医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股骨头坏死已经可以通过保髋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但是,由于股骨头坏死病因机制复杂且涉及面广,想要成功保髋并非易事,在治疗的过程中难免因为判断不全面,导致保髋的效果不理想。
下面我们通过一位患友的保髋“弯路”,给大家提个醒:男性患友,49岁,1年多前确诊为双侧股骨头坏死,左侧症状轻,无明显不适,右侧疼痛受限明显。由于病情未发展至晚期,同时考虑到年龄、家庭因素,该患者拒绝了关节置换,一直积极寻求保髋治疗。
前后经历了三次治疗,虽然最终保髋成功,但却走了很多不必要的弯路,下面我们就详细剖析下他的保髋经历,看看哪些经验教训值得借鉴,又有哪些是你正在经历的:
第一阶段:对症解除症状这位患友因右髋疼痛难忍,于19年3医院。检查可见右侧骨内高压伴有炎症、骨髓水肿,蛙位上可见“明显硬化带和囊性变”。由于当时症状明显,医院进行了钻孔减压术释放骨内压,术后患者疼痛症状改善明显。
患者骨片资料
蛙位片上可见“明显硬化带和囊性变”,且坏死范围处于主负重区,塌陷风险大!
治疗解读:疼痛得到抑制,但根源问题没解决,同时加大了塌陷风险
1、从当时拍摄的骨片来看,患者除了骨内压升高引起的炎症水肿问题外,还有血运受损、骨质破坏问题未得到解决,所以当下的疼痛症状得到了抑制,但根源问题没有解决,后续仍有诸多隐患;
2、患者的股骨头蛙位片可见“明显硬化带和囊性变”,且属于外侧柱分型,处于主负重区,意味着塌陷风险很大。而此时采取钻孔减压治疗对原本就已出现病变的骨质造成二次破坏,由此所产生的的“医源性”损伤不可逆,也极有可能加速股骨头塌陷。
果不其然,钻孔减压治疗半年后,疼痛再次反复且加重,遂医院寻求进一步治疗。
第二阶段:完善性治疗方案
年9月,医院结合患者病情及个人意愿,在先前的治疗方案上进行完善,采用了“冲击波、药物”等保守方式,在改善局部血运循环的同时配合中医药物巩固治疗,历时半年效果还不错,疼痛缓解明显,坏死区骨密度有所提升。
治疗解读:治疗有一定效果,但修复缓慢抵不过丢拐负重
这次的治疗方式选择,对根源血运修复问题进行了完善,疼痛缓解、骨密度增加,意味着治疗有一定效果。
但是,看似完善的方案实则存在隐患,此项方案更多停留在理论阶段,没有充分考虑到患者的现实情况。坏死骨质的修复及新骨的生成需要一定时间,冲击波及药物治疗需要长期的坚持和不负重,而患者正值中年,是家庭的顶梁柱,需要去工作支撑整个家,让患者不负重一两年等待骨质修复明显不太现实。
果不其然,这位患友在此次治疗半年后,自我感觉良好后便丢掉了拐杖投入工作中,结果很快又出现了疼痛且加重的情况。今年8月份复查,坏死面积进一步增大,已经出现塌陷,疼痛更加严重。
患者骨片资料
蛙位片上可见坏死面积扩大,已经开始出现塌陷!
第三阶段:精准补充治疗
今年9月,患者为了寻求更好的治疗来到我院,我们在了解清楚后发现,患者先前的治疗方案对于骨质修复的速度与他的实际情况不匹配,需要进行干预治疗“加速度”,缩短坏死骨修复的过程。
于是我们决定将具有活性成分的成骨细胞及促进成骨细胞生殖分裂的相关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靶向植入坏死囊变区,两月后坏死囊变区基本消失,疼痛解除,功能恢复。
患者骨片资料
坏死囊变区和硬化带缩小,股骨头变圆,骨密度增加!
治疗解读:保髋,考验的是医生对疾病现状、发展态势的精准全面预判
1、诊疗方案要全面:我们在采取保髋治疗方案时,既要考虑到病情现状,也要考虑接下来的发展态势,要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估。
2、核心重点要把握:保髋的两大核心关键要抓住,恢复供血的同时,骨质的修复也要考虑,成骨细胞种植技术,解决了成骨细胞生成与破骨细胞吸收之间的不平衡问题。
3、理论实际要结合:治疗方案需要理论结合实际,要考虑患者的现实情况,该患友因自身原因无法长期坚持和不负重,所以我们采取了成骨细胞种植技术,可以加速骨质修复。
4、医源性损伤要避免:股骨头坏死后骨质会有不同程度的破坏,该患友采取的微创介入方式可以避免“医源性”损伤,防止对病变骨质的二次破坏。
当然,在新骨生成前,我们仍不能掉以轻心,需要患友紧密配合,谨遵医嘱!
要想获得理想的保髋效果,对医生的考验非常大,不能只是单纯解决症状,还要考虑根源血运问题、骨质修复问题,当然,还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康复时间、愈后管理等各个方面,才能保证最终的效果。
我们在祝福这位患友的同时,也希望他的保髋经验,可以给大家一些参考和帮助,让大家在治疗上少走一些弯路!
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