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陈起夜时,不小心摔了一跤,左侧股骨颈骨折了,医生建议直接做髋关节置换手术。
骨头断了,接回去不就好了?再说自己都快80岁了,还要换关节,身体经得起折腾吗?
受访专家
赵畅
南方医院关节外科运动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股骨颈骨折,后续问题多在很多人的观念中,骨折了,把断的位置固定住,等骨头重新长好就行了。对于某些骨头来说或许可行,但是对于老年人的股骨颈骨折来说,却没那么简单。
股骨颈是股骨的“薄弱环节”,是最容易骨折的地方。老人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的血运往往会出现供给障碍,进而可能导致股骨头缺血坏死。
除此之外,股骨颈骨折还有另一重风险——因疼痛难忍、行动不便不得不长期卧床,从而导致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血栓形成、褥疮等并发症。而对于老人来说,这其中的任何一项都可能是致命的。
比如,有个病人84岁,因摔倒导致股骨颈骨折。由于一直卧床,仅仅半年时间,其生命机能就迅速退化,身体严重衰弱,并继发严重感染,最终进了ICU病房。
保守治疗,老年人风险大有些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后,医生常建议直接进行股骨头置换术,而不是先等待骨折愈合,这是为什么呢?赵畅副主任医师说: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关键看病人是否“能”躺。
股骨颈骨折本身并不致命,但正常情况下,病人的康复期长达3~6个月,期间需要卧床很长一段时间。年轻人身强体壮,代谢活跃,骨折端愈合快,躺着也不容易出现感染,因此会倾向于内固定等保留“原装”骨头的治疗方案。
但对老年人来说,本身代谢水平降低,骨折端愈合速度慢。据统计,60岁以上老人中,相当部分的股骨颈骨折甚至无法愈合或发展成为股骨头坏死,且年龄越大概率越高。
而在长期躺着等复原的过程中,更可能出现一系列威胁生命安全的并发症。因此,对于65岁以上老人或骨折移位明显者,一般建议手术置换掉股骨头,尽早恢复下地帮助康复。
正如那位住进ICU的病人,在赵畅看来,消除感染只是治标之法,抓住机会实施髋关节置换,让病人能自己站起来,才可能最终挽救生命。
髋关节置换,高龄非禁忌髋关节置换,是指将坏掉的髋关节换成人工材料的关节。只换股骨头的叫半髋置换,将股骨头和髋臼都换掉的,称为全髋置换。
很多人不知道,听起来似乎要“大费周章”的髋关节置换手术,其实现实中开展得非常普及。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效果好。
髋关节置换,治疗效果可谓“立竿见影”,病人几天即可恢复行走;而且如今材料科学飞速发展,人工关节基本能使用30年以上,病人也无需因此吃药打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劳永逸”。
二是技术成熟。
早在20世纪40年代,股骨头置换手术就出现了,发展到现在,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在我国,医院都能开展。
哪怕高龄和身患慢性疾病也未必是禁忌,只要医生评估病人身体条件允许,就能做髋关节置换。赵畅说,临床上八九十岁病人来做髋关节置换的很常见,他的病人中年纪最大的有岁,术后第二天就能下地行走。
髋关节置换,当出手时就出手,切莫因过于忌惮年龄而错失了治疗良机。
(感谢南方医院游华玲对本文的支持!)-《中国家庭医生》杂志社新媒体中心原创出品-转载须得授权,侵权必究编辑:毛舒婷
往期回顾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点"在看",和更多人分享养生知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