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中很多股骨头坏死患者想要保守治疗髋关节,不想进行关节置换;许多患者在治疗后,疼痛受限的症状会得到明显的改善,但是一段时间后却又会出现疼痛反复甚至加重的现象,这也让许多患者不禁质疑股骨头坏死到底能不能治疗。
为什么患者存在这样的质疑?这就要从股骨头坏死的病因病理说起…
股骨头坏死是因根源供血障碍导致股骨头内组织细胞坏死,进而引发的一系列炎症疼痛反应、继而引发骨组织的吸收、修复与重建,以及后续的骨折塌陷等问题的疑难骨病。
股骨头坏死不仅病因复杂难定,且缺血后导致的一些列问题也错综复杂;像髋关节内部血运受阻问题,炎症分布问题,滑膜软骨受损问题,骨质破坏问题以及肌肉肌腱软组织粘连等各方面的问题;这些也加大了诊疗的难度。
要明白股骨头坏死复杂病因病理也决定了没有哪一个单一技术能解决所有坏死问题;另外不同分期分型的坏死治疗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
股骨头坏死患者出现“久治不愈、疼痛反复”等问题,主要是由于其所采取的治疗技术手术只是短暂的解除症状,并未从根源阻断病情进展和阻断塌陷进展,才会导致出现“治完后一段时间就又出现疼痛症状,年年疼年年治,后面反而还一年比一年重”的现象。
↓↓↓
为此,围绕着股骨头坏死必须要解决三大问题:疼痛受限问题、根源血运受损问题、以及塌陷防治问题。其中“阻断坏死机制”和“阻断塌陷机制”是整个治疗中的两大重点关键,也是新骨再生的前提。
新骨再生前提:阻断坏死机制”和“阻断塌陷机制
阻断坏死机制:主要是针对健康骨的治疗,核心在于恢复股骨头根源供血。缺血是股骨头坏死的根源以及推动病情发展的关键。改善血运循环、恢复股骨头血运,才能让健康骨不再坏死,从根源上阻断病情发展,为后续骨质修复和新骨生成创造有利条件。
防治塌陷机制:主要是针对坏死骨的治疗,核心在于抑制破骨细胞活性。破骨细胞活动过度、成骨细胞能力不足,骨吸收和骨生成之间不平衡,机械性能降低,在坏死骨与活骨之间产生应力集中,最终就会导致塌陷。因此治疗需降低破骨细胞骨吸收、促进成骨细胞活性,增强骨密度,直至长出新骨。
要知道最终目的是保住髋关节避免置换,而股骨头一旦塌陷严重将会丧失关节基本功能,影响患者正常生活。所以防治塌陷是股骨头坏死保髋不置换的关键。塌陷防治的核心在于抑制破骨细胞的骨吸收、促进成骨细胞活性、增强骨密度、直至长出新骨。新骨再生是保髋成功或避免置换的最直接的结果体现。大量新生骨生成爬行替代坏死骨组织,能够提高骨密度、增加骨强度,从而恢复股骨头的力学性能,防治股骨头塌陷,最终可以达到保留自体股骨头、恢复髋关节功能的目的,逐渐甚至是恢复正常生活而避免后期人工关节置换。
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新骨的长成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般要四个月到一/二年,在医生专业施治同时也需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坚持信念。患者的自我管理,如谨遵医嘱、功能锻炼、定期复查等也是关系到新骨再生周期和后期成功保髋治疗的重要一环。
大部分股骨头坏死患者在确诊之后,医生都会告知患者需要长期休息,这样的话就可以使得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然后再接受手术或者非手术的治疗,一般股骨头坏死患者治疗周期,但这半年长则需要1到3年治疗时间,这么长的卧床休息时间相当的不容易,那么股骨头坏死患者必须要卧床休息吗?
患了股骨头坏死之后肯定是不能够负重的,但是并不意味着必须只能卧床休息,这样的想法其实是不对的。股骨头坏死的形成是因为某件原因导致局部出现缺水形成的,因为疼痛的原因平时的活动受到了限制,肌肉收缩力也出现了下降,在此基础上减少活动就会造成恶性循环,最终使得局部血液循环出现障碍继续发展。
股骨头坏死之后需要掌握正确的休息方法,早期一旦确定患有股骨头坏死,那么就需要避免负重的出现,每天在床上也需要进行髋关节的功能锻炼,这样就可以用上髋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出现黏连,每天在床上进行抬腿的锻炼,这样就可以使得大腿肌肉预防萎缩,每天必须要进行走路的锻炼,但是在走路的时候必须要使用拐杖,这样就可以易容股骨头外形出现塌陷。
这样的锻炼方法每天都需要进行,这样就可以使得髋关节周围软组织预防出现黏黏的现象,预防股骨头的塌陷是在一瞬间发生的,因此我们每一步走路都需要使用拐杖,这样可以起到预防股骨头塌陷的效果。
患有股骨头坏死之后,不活动的思想是错误的,通过活动不但可以使得血液循环得到改善,还可以预防并发症的出现,使得股骨头的修复能够起到帮助,但是功能活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在不负重的前提下,并且幅度不会过大,每一个动作可以达到轻痛才可以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延伸阅读:
治疗股骨头坏死第一人安庆汉主任
安氏通血修骨疗法
股骨头坏死为什么要做功能锻炼
深度解析股骨头坏死的功能锻炼
长按上方